蘇州線束給您推薦最新的資訊:樓市“松綁”
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記者/賀斌
家住衡陽的宋國華(化名)明顯感到,從去年下半年開始,房價漲得有些過猛。
年過五旬的宋國華一直生活在衡陽這座南方小城,在他的印象中,衡陽的房價一直較為平穩,雖有上漲,尚在可承受的范圍。對于這一輪瘋漲,宋國華也說不清具體是從幾月份開始的,只是突然發現,僅僅幾個月時間,房價就已經漲到每平米6000元左右,這對于工薪族而言,實在有些吃不消。
衡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數據顯示,2017年,衡陽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4647元,而據衡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布的數據,2017年衡陽中心城區商品房住宅的均價為4800元/m,與社平工資基本持平。
在當地政府部門看來,“衡陽市房地產市場已出現理性回歸,銷售價格也較為穩定”,也正因為如此,2018年12月26日,衡陽市發改委與衡陽市住建局聯合發布《關于暫停執行<關于規范市城區新建商品房銷售價格行為的通知>的通知》,宣布將自2019年元旦起暫停執行限價令。
吊詭的是,限價令在第二天就出現反轉,2018年12月27日,衡陽市政府發文撤銷《關于暫停執行〈關于規范市城區新建商品房銷售價格行為的通知〉的通知》,理由是前述通知“對穩控房價的復雜性判斷不精準,對穩定預期的持續性認識不充分,文件出臺引發了市場的誤解和網上的炒作,其影響有悖于部門出臺文件的初衷”。
昆山線束給您推薦最新的資訊:這“朝令夕改”的操作,使處于湖南中南部的衡陽市迅速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,也將地方政府對樓市的微妙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。
試探性微調
最近,中國各省區市兩會密集召開,住房問題成為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可或缺的內容,加大調控力度,完善市場監管機制,或將成為2019年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方向。
在2018年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, “房子是用來住的、不是用來炒的”這一定位再次被重申,提出“因城施策、分類指導,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,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”。
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“因城施策”,提法也從“分類調控”改成“分類指導”,意味著房地產調控不再“一刀切”,地方政府或將擁有更大的自主權。
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的前一天,有些地方政府房地產政策開始松動。2018年12月18日,山東菏澤率先提出取消一二手房限售,成為第一個發出樓市松綁信號的地方政府。在中央明確地方政府主體責任之后,多個城市紛紛放寬購房限制,短短一個月內,深圳、廣州、珠海、上海、衡陽、青島等城市先后對樓市進行微調。
經歷了兩年緊縮的調控之后,房地產市場似乎要迎來一輪寬松期,而在“房住不炒”的主基調下,地方政府將如何發揮“主體責任”,成為博弈的關注點。
值得注意的是,衡陽發改委和住建局發布的取消限價通知,落款日期是2018年12月19日,也就是在文件印發一周后才對外公布,卻僅“存活”了一天就被市政府撤回。衡陽市政府對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謹慎和試探意味可見一斑。
2018年12月,社科院發布《中國住房發展報告(2018-2019)》指出,綜合房地產市場周期、前期需求釋放以及政策調控的多重影響,進入2018年下半年后,隨著持續三年的調控政策逐漸顯現效應,部分城市樓市逐漸顯露疲態,土地溢價率不斷下降、土地流拍不斷增加,部分城市的庫存又進入上升通道。
社科院的報告預計,未來,一線城市可能微調調控措施,保持調控政策的適度;二線城市可能最具放松的沖動和條件,激活樓市的熱度;三四線城市可能動用干預之手,極力維護樓市的溫度。
實際上,在這一輪微調中,沖鋒在前的,不光有菏澤、衡陽等三四線城市,也有廣州、珠海、深圳等一二線城市。
此外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,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。在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看來,這同樣也是對房地產調控提出的要求。據他研究發現,房地產市場是有周期性的,從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20年以來,大概三年多時間一個小周期,而在這三年多時間中,有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是上升期,還有一年到一年半是下行期。
去年以來,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,中國房地產市場總體進入下行期,“對于房地產市場調控而言,下行的時候,要阻止下行速度不要太快,上升的時候要防止上升的力度不要過高”。顧云昌認為,在過去經濟上揚,特別是樓市上揚的時候,采取了限價、限購、限售等政策。而現在這些城市面臨較為明顯的下行趨勢,出現房價的增幅下降,甚至出現房價下降的情況時,根據逆周期調節原則,需要對房地產政策進行適當松綁。
“目前一些城市針對銷售下行的狀態,對房地產政策進行松綁,順應了樓市的情況?!鳖櫾撇颉吨袊侣勚芸方忉屨f,銷售的下降會直接影響到開發商拿地,因為他們對未來的預期感覺到有問題,所以會影響土地出讓。
顧云昌表示,去年下半年以后,地方政府的土地流拍次數明顯增多。“流拍會導致地方財政的土地出讓金和房地產相關稅收減少,所以地方政府有明顯的訴求,為了保證地方政府財政的正常運營,迫切需要對房地產市場采取必要的舉措?!?/span>
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土地管理系副教授施昱年也認為,巨大的財政壓力是地方政府迫不及待對樓市政策松綁的主要原因。由于在中國的稅制結構中,來自土地和房地產的稅收極為有限,土地出讓金成為很多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。盡管2013年以后,土地財政占比越來越小,但在有些三四線城市,依然能占到財政收入的30%~40%。
來自財政部國庫司數據顯示,2018年,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97905億元,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71372億元,而土地出讓收入為65096億元,土地出讓收入占到地方財政收入的1/3以上。
2016年上半年,為了“去庫存”,各地普遍對房地產市場采取較為寬松的政策,造成房價“瘋漲”。當年9月,中國開始啟動號稱“史上最嚴”的房地產調控政策,在不到10天時間里,就有19個城市先后出臺限購、限價、限貸、限售等政策,隨后,調控力度不斷升級,從一、二線城市擴大到三、四線城市。
“特別是強化限購之后,一些地方政府盡管還有賣地的渠道,但不少開發商已經停止在三四線城市拿地,這些地方政府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困境,加上地方債壓力,某些三四線城市率先‘松綁’,其實是可以預期的?!笔╆拍晗颉吨袊侣勚芸贩治龅?。
更多資訊歡迎訪問;www.artandsoulpreschool.com